找找看小说网【www.shcflt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春秋小领主》最新章节。
挥了一下马鞭,跃跃欲试:“通知下去,明日一早与戎人决战。”
命令一拨一拨的传递下去,整个队伍减缓了行进速度,队首开始整理军械,队尾则加快了脚步,准备与队首汇合……
不得不说,晋国普通百姓的军事意识非常优秀,赵武命令下达后不到两小时时间,赵氏武装已经由行军时的五列纵队,变成了一个攻守兼备的大方阵。
此时,骑兵们为了保持体力与马力,已经退到了方阵的中央,被辅兵们围了起来——武昆统领左矩,武连统领右矩,其余的家族武士则跟随赵武在中军,赵氏私兵排列成三阵,缓缓的,好整以暇的向箕河推进。
古代士兵打仗,将领的指挥范围也就是在嗓门吆喝能听到的范围内,超出了这个范围,士兵们听不到指挥官的命令,他们就成了战争中的“无效士兵”。
最初,先民们进行的是部落战争,参战的士兵人数少,所以采用吆喝的方式指挥,也完全能够控制战争节奏。但后来国家诞生了,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,为了能更好的指挥士兵,“阵”由此而诞生。氏族时代早期的将领在一支军队里,分设多名指挥官,以便使每名指挥官都能在自己的吆喝范围内控制足够的士兵。
这名指挥官带领的士兵组成的战斗群体,先民们称之为“阵”,说文解字中说:“阵,群也”。也就是说:最初的“阵”意思就是“一群人”。
春秋制度规定,周王有六军,也就是说一个“王”最多带领六个攻击群出战。王之下,诸侯带领的军队不能超过周王的数目。所以,早期的阵多为“三阵”,也就是一个国家拥有三个攻击群,每个攻击群称之为“一军”。
晋文公称霸后,诸侯开始增加自己的军队,晋文公曾将自己的军队增加到六军,但事后他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,认为这是对“王”的冒犯,所以此后的晋国最多做五军,出战时摆成“五阵”。
古人词汇量简单,带三支军队摆出的阵型称之为“三阵”,五军则称之为“五阵”,再后来,周王室衰落后,中国进入战国,诸侯都称王,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,开始出战“八阵”——而后,中国进入字词双音节时代,人们嫌“三阵”、“五阵”叫起来不够威风,于是就在这些字后又添加了一些词汇,比如把三阵称之为“三才阵”、“三星阵”;五阵称之为“五行阵”;八阵称之为“八卦阵”,等等。
赵武现在摆得就是三阵,后世人也许要把他摆的这种阵,称之为“天地人三才阵”,但在春秋时代,这个阵势就被简单的称之为“三阵”,其左翼称
找找看小说网【www.shcflt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春秋小领主》最新章节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