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找看小说网【www.shcflt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仙园农庄》最新章节。
。
河豚毒素是一种神经毒,需两百多度以上方可分解,鱼体中含毒量在不同部位和不同季节有所差别,卵巢和肝脏有剧毒,鱼死后内脏毒素可渗入肌肉,而使本来无毒的肌肉也含毒。
河豚毒素可引起中枢神经麻痹,阻断神经肌肉间传导,早期有手指、舌、唇刺痛感,然后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胃肠症状,四肢无力、发冷、口唇和肢端知觉麻痹。重症患者瞳孔与角膜反射消失,四肢肌肉麻痹,以致发展到全身麻痹、瘫痪。严重者呼吸困难、血压下降、昏迷,最后死于呼吸衰竭,而且有一点,对此毒素并无特效解毒剂。
河鲀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六朝建都金陵有关。
据史载,公元3世纪到6世纪末,三国东吴、东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六朝相继建都于建康,这是一个经战国之后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时代。
六朝建都金陵,人流、物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,河鲀饮食文化才有可能在长江下游兴起。到了10~12世纪的宋代,文人志士纷纷修诗写词,才有河鲀的诸多精彩描述。
根据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记载,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代,长江下游沿岸的人们就品尝过河鲀,知道它有大毒了。
2000多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属地,吴越盛产河鲀,吴王成就霸业后,河鲀被推崇为极品美食,吴王更将河鲀与美女西施相比,河鲀肝被称之为“西施肝”,河鲀精巢被称之为“西施乳”。人们品尝河鲀的习俗比当今日本人还有过之无不及,特别是品尝河鲀精巢时,对其洁白如乳、丰腴鲜美、入口即化、美妙绝伦的感觉,不知该如何形容,有人联想起越国美女西施,于是“西施乳”就在民间传开了。
到了宋代景祐五年,著名诗人梅尧臣在范仲淹席上,当同僚们绘声绘色的讲述河鲀时,忍不住即兴作诗:“春州生荻芽,春岸飞杨花。河鲀当是时,贵不数鱼虾……”。
李时珍在《本草集解》中还提到宋人严有翼在《艺苑雌黄》中说:“河鲀,水族之奇味,世传其杀人,余守丹阳、宣城,见土人户户食之。但用菘菜、蒌蒿、荻芽三物煮之,亦未见死者。
李时珍毕30年功力,从上古炎黄帝至明代600余部巨著中悉心广搜穷揽,全面总结了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中国药物学的成就,他在其巨著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据草创于大禹、成书于夏、完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记载,河鲀名铈鱼,吴人说它的血有毒,肝脏吃
找找看小说网【www.shcflt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仙园农庄》最新章节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